衍生性金融商品風險案例
關於課程單元

層出不窮的風險事件

金融市場上充斥著越來越多的金融商品,大家不時都會接到銀行理專、券商營業員推銷介紹各式各樣的「衍生性金融商品」,這些商品的名稱、用語大家也越來越耳熟能詳。

像是:

在券商開戶可以買賣的權證、期貨、選擇權交易,以及股權連結商品、保本型商品等結構型商品投資。

可以透過銀行投資的雙元貨幣組合式產品,以及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 (TRF)、各種形式的區間計息等複雜結構型商品。

然而,買、賣這類商品之後,投資人實際上到底「承受」了多少風險?或許大家並不是真的很清楚。

尤有甚者,大型金融機構的交易員也曾經只是交易「單純型態」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就遭致大幅虧損。

這都是因為對交易風險的理解與管理不夠全面的原因。


藉由這堂免費課程,作為大家在金融風險入門的通識課,透過講述與分析過去曾經發生的風險事件,如:

  • 2008 年 SG 交易虧損 49 億歐元
  • 2008 年次級房貸危機
  • 2021 年 GME 裸賣選擇權虧損事件

期望能帶給大家對金融交易風險有更多的想法與警覺,鑑古推今讓我們在未來不至於遭受同樣的財務損失。


因為是通識課程,希望大家能藉此持續擴展金融風險方面的常識與知識,我們也會陸續增加免費課程中的新單元,敬請期待!

0% 完成